p-EGFR基因解读
表皮生长因子受体(EGFR)基因位于人类 7 号染色体的短臂上,由 188307 个碱基组成,包括 28 个外显子。其酪氨酸激酶功能区由外显子 18~24 编码。EGFR 是原癌基因 C-erbB-1 (HER-1)的表达产物,定位于细胞膜上。EGFR 主要通过两条途径将信号传递至细胞核,一条是 Ras→Raf→MAPK 途径;另一条是 PI3K→PKC→IKK 途径。当信号传导至细胞核后,引起核内基因转录水平的增加,使细胞增殖、转化。EGFR 信号传导的异常是导致多种肿瘤发生的原因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(EGFR-TKIs)是针对 EGFR 靶点的小分子抑制剂,多项临床试验已证实,EGFR突变基因的晚期 NSCLC 患者能从 EGFR-TKIs 治疗中显著获益。EGFR 基因编码区的突变主要发生在外显子 18~21 上,以外显子 19 的缺失突变和外显子21的L858R突变最为常见,其突变的患者可以从EGFR-TKIs药物治疗中获益,而 20ins 突变的患者对 EGFR-TKIs 药物治疗无反应性 。外显子 18、19、20、21突变约占 EGFR 突变基因比例分别为 5%、45%、5%和 45%。此外,大部分患者在服用 EGFR-TKIs 一段时间后会出现耐药,其中约 60%耐药患者可检测到EGFR 20 号外显子 T790M 突变,T790M 突变对三代TKI奥西替尼药物敏感。因此,及时检测 NSCLC 患者肿瘤 EGFR 突变状态及突变分子类型,对于医生判断患者肿瘤特点,制定个性化临床管理与治疗方案至关重要,EGFR 突变基因的检测已成为 NSCLC 诊疗中不可或缺的常规辅助分子诊断。目前肿瘤组织样本仍是获取肿瘤基因相关信息的主要来源,但部分晚期肺癌患者无法得到肿瘤组织样本。大量的临床研究证明肺癌患者的外周血中在来源于凋亡、坏死的肿瘤细胞的游离 DNA,血浆样本可用于肺癌患者 EGFR突变基因状态的检测,并已被临床共识所推荐。
临床意义
- 血液EGFR在NSCLC中的阳性率为约27%,肺腺癌中约40%。血浆 EGFR 检测敏感度尚不能达到组织样本检测水平,因此推荐用于晚期NSCLC 患者,且作为不易获取 NSCLC 组织样本时的补充手段。如可以获得病理组织时,建议优先考虑病理组织检测结果。
评论